|    首 页    |    党建动态    |    党务知识    |    学习资料    |    党员风采    |    党建问答    |    党委简介    |    廉政建设    |    师生作品
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在线 > 党员风采
更多
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
发布作者:    发布时间:2008-10-17   查看

  人民日报报记者  李丽辉  宋学春

  够普通的岗位――吊车司机;够单调的工作――把货物从码头吊上车、船,或是从车、船吊到码头。30个春秋就这样悄然而去。然而,人们说,30年来,从他坚守的这个普通的操作台上流泻出的,不是单调的音符,而是一曲曲华美的乐章。

    他,就是青岛港的吊车司机,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桥吊专家,一个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人――许振超。

    “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

  1974年,许振超初中毕业后到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工人。他操作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许振超勤学苦练,7天就学会,在一起学习的工人中第一个独立操作。

  然而,会开容易开好难。师傅开门机,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的是“一条线”;到了许振超手里,钩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特别是矿石装火车作业,一钩货放下,洒在车外的比进车内的还多。看到工人们忙着拿铁锨清理,许振超十分内疚。

  还有,矿石装火车装多了,工人要费不少劲扒去多的;装少了,亏吨,货主不干。为了早日掌握这项技术,每次作业完毕,别人歇着了,许振超还留在车上,练习停钩、稳钩。四五个月后,他开的门机钢丝绳走起来也一条线了,一钩矿石吊起,稳稳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装满一车皮。这手“一钩准”的绝活,很快就被大家传开了。

  一次,许振超干散粮装火车作业,发现粮食颗粒小,更易撒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满满一桶水,练习走钩头,直至练到钩头行进过程中滴水不洒。再去装散粮,一抓斗下去,从舱内到车内,平平稳稳,又一个绝活――“一钩清”。许振超的活干净利索,装卸工人们二次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谁都愿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许振超又钻研上了。桥吊作业有一个高、低速减速区,减速早了装卸效率下降,减速太迟又影响货物安全。于是,他带上测试表反复测试,终于成功地将减速区调到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桥吊一小时吊十四五个箱子,改革后能吊近20个箱子,使作业效率提高1/4。

  一次,一场大雾使整个码头的装卸作业被迫停下,直到中午雾仍不散。货轮的船长急火火地找到许振超,请求马上把集装箱卸下来。原来,该轮装载的全是冷藏箱,不料供电电源发生故障,如不抢卸,一旦箱里温度升高货物变质,损失就是好几百万元。

  一台桥吊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而集装箱上起吊用的4个锁孔,每个不过一块香皂大小。司机在40多米高的桥吊上,要让重达十几吨的吊具的4个爪准确插入集装箱的锁孔中,好天气操作起来都不那么容易,何况大雾弥漫。

  艺高人胆大。许振超一咬牙答应了。他在船上、岸边各安排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通过对讲机随时报告集装箱位置,自己登上桥吊,精心操作。随着船上、岸边清晰的报告声,一个个箱子一钩到位,顺顺利利全卸了下来。许振超凭着过硬的功夫、娴熟的技巧,闯过了雾天作业禁区,为客户挽回了巨额损失。

  1991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这么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

  司机们一听炸了窝。“集装箱是铁的,船是铁的,拖车也是铁的,这集装箱装卸就是铁碰铁,怎么能不响呢?”说出口的道理很硬,没有说出口的道理更硬:桥吊队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多吊一箱就多挣一份钱。搞无声响操作,轻拿轻放,不明摆着要降低速度,减少收入么?

  许振超没多解释,自己动手练起来。他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扫集装箱边角,下瞄船上装箱位置一点,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打眼一瞄,就能准确定位,又轻又稳。然后,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就这样,“无声响操作”又成了许振超的杰作、青岛港的独创。

  1997年11月,老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一旦出现碰撞,就有可能引发恶性事故。为了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上了武警和消防员,身着防化服全线戒严。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的桥吊司机们个个精心操作,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卸下,又悄然无声装上火车。船东代表感慨地说:“你们的作业简直是‘行云流水’,太神奇了!”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

  当了队长的许振超,除了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

  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干了12天,一下子挣走4.3万元。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他想,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

    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至少得两三年才能够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他着了魔似的钻研,终于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而这正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尖端技术――不仅没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

    许振超不信邪。每天下了班,他拿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一块书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镶嵌的上千个电子元件,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这样的模板在桥吊上一共有20块。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专门用玻璃做了个支架,将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然后一笔一笔绘制成图。光分辨这2000多个焊点,已够麻烦了,要弄明白它们之间的连接更麻烦。一个点前后左右可能有4条连线,而且每一条连线又延伸出两条连线,两条再变成4条,最多的变成20、30条连线,每个点、每条线,许振超都要用万用表试了又试,一条线路常常要测试上百个电子元件,直到最终试出一条通路来。这样精细的活,特别累眼,累得看不清了,许振超就到冰箱里取出冰块,敷上一会儿。接着再干,每天晚上坚持干3个多小时。

    就这样,许振超用了整整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电路模板,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攻克了技术难点。这套模板图纸后来便成了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一次,一台桥吊上的一块核心模板坏了,许振超跑到电器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个运控器,回来换上后桥吊就正常运作了。而这要是在以前,换一块模板得花3万块钱!

  2000年,队里的6台轮胎吊发动机又到了大修的时候。许振超找到公司领导主动要求,把这个项目交给他组织技术骨干来完成,一来锻炼队伍,二来节约资金。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与攻关小组一起边琢磨边实践,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轮胎吊发动机的大修。近几年来,经他主持修理的项目累计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

  许振超的维修技术出了名,公司奖励了他一台传呼机,许振超的传呼机一天24小时都开机,只要桥吊有故障,随叫随到,随到随修。

  掌握了修桥吊的技术,许振超仍不满足。因为作业中桥吊一旦发生突发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对装卸效率和船东利益造成严重影响。许振超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15分钟排障”。他从解剖每一个运行单元入手,不断探索,终于做到心中有数,手到“病”除。目前,桥吊队从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师到场排除,已缩短到15分钟以内。

  “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

  2001年,青岛市和青岛港集团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战略,启动前湾集装箱码头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1月下旬,桥吊安装仍然没有大的进展。关键时刻,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现场发布任命:许振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年底前完成桥吊安装。

  接下任务,许振超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爱人,从现在到年底一个多月不能回去,让她放心;二是买了10箱方便面,往现场一扔。

  前湾码头当时还是一片荒地,现场办公就在工地上一个集装箱里。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集装箱里里外外一样冷。每天早晨脸盆里的水都冻成冰坨,穿上工作鞋先要跺几分钟。吃饭要到三里地以外,错过点只能干啃方便面、凉馒头;睡觉就在集装箱一角铺上硬纸壳加大衣。有一次许振超发烧,几天不退,身子像散了架一样,走路都发飘。但晚上给家里打电话仍是那句话:“工程进展顺利,我一切都好。”

  妻子许金文和女儿小雪放心不下,乘轮渡到码头上看望许振超。只见他眼里布满血丝,嘴上裂着口子。荒凉的前湾码头空地上,只有两个铁皮集装箱。其中一个,就是许振超的办公室兼卧室,里面的“家当”有三件:一把电水壶,一件军大衣,一张硬纸壳。妻子含着眼泪说:“这么苦,你的身体怎么受得了?”许振超笑笑说:“做心里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苦。”

  经过40多天的奋战,重1300吨、长150米、高达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许振超和工友们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而许振超的风湿病又加重了,走起路来左腿常常不敢吃劲。直到现在,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袜子。

  随着港口西移战略的顺利推进,一个念头在许振超脑海里越来越强烈:提高装卸效率,创造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

  2003年4月27日,青岛港新码头灯火通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开始了向世界装卸纪录的冲刺。20时20分,320米长的巨轮边,8台桥吊一字排开,几乎同时,船上8个集装箱被桥吊轻轻抓起放上拖车,大型拖车载着集装箱在码头上穿梭奔跑。安装在桥吊上的大钟,记录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4月28日凌晨2时47分,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5个月后,他率领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每小时单船381自然箱。

  青岛港集装箱“10小时完船保班”这块品牌,让这项纪录擦得更加金光闪闪,“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

  而许振超总是谦虚地说:“装卸效率是集体协作的结晶,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几十年来,许振超创出了许多绝活儿,也带出了一支会干绝活又能创新的团队。现在,队里涌现出了许多像他一样的装卸专家,不少技术主管成功地主持了许多桥吊的电控改造,桥吊队维修班还改进了桥吊钢丝绳更换方式,大大缩短了换钢丝的时间――这个时间又为全国沿海港口最短。

  更令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振奋的是,“振超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名牌效应,青岛港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年来,海内外,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纷纷上航线、增航班、加箱量,仅短短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净增了13条国际航线,实现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

  在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青岛港码头采访许振超时,这位朴实的“老码头”指着海上熙来攘往的货船,说了一句很朴素的话:“货走得快,走得好,咱心里就踏实。”(附图片)

    上图为许振超正在指挥装卸。新华社记者  刘海民摄


【标题】= 许振超的境界 
【作者】= 宋学春  李丽辉 
【日期】= 2004.04.13 
【版次】= 1 
【版名】= 要闻 
【专栏】= 
【正文】=  
 
许振超的境界
 
宋学春  李丽辉  (2004.04.13)

  许振超的境界
  本报记者  宋学春  李丽辉

  3月的青岛,尽管还有点春寒料峭,但和煦的阳光,金色的海滩,银色的浪花和动人的海鸥声,让人心旷神怡,激情奔放。在这个春天里,更让人激情难抑的,是已经走入青岛千家万户的许振超的先进事迹。连日来,记者奔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和机关、企业,采访熟悉许振超和听过他事迹的青岛市民,感受许振超家乡人眼中的许振超。

  老师、同学:

  “他是个忠厚老实、埋头学习的好孩子。”

  “许振超,不简单!”说起许振超,67岁的邢秀芬老师很是自豪。尽管时隔30多年,尽管她教过的学生数不清,但作为许振超的班主任,许振超还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她和老伴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听到、读到许振超的事迹时,她一眼就认出来了:“他是我的学生。”

  邢秀芬老师回忆说,许振超是个忠厚老实、埋头学习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与同学团结得好,与老师教学配合得好。遗憾的是“文革”把他给耽误了,没有上大学。邢老师说:“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能用心干、在意干,就会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了不起。”

  青岛市科协主席、党组书记杨柏林是许振超中学时的班长。杨柏林说,在班上许振超就有股钻研精神,学习上很灵活,不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连与同学们一起劳动,他也爱动脑筋,不死干。铺教室地砖是每学期开学要做的第一件事,许振超不光抢着干,还铺得好。杨柏林深有感触地说:“许振超能在16000多人的青岛港中脱颖而出,有其必然性。不是说上不了大学就没有出路,只要认真钻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照样能成才。”

  同事、工友:

  “许队铁面无私,又有情有义。”

  赵显新是许振超开桥吊带的“大徒弟”,跟许振超一起干活有20年了。在40米空中的桥吊操作室里,赵显新做起了示范:“你们看,车一动,风一吹,几根钢丝绳牵引的吊具就晃悠。要做到吊时一钩准,放时悄无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赵显新说,许队纠正违章操作不留情面,2个多月光起落钩环节违章就处理了11名司机,其中包括两名值班队长。

  王军曾在许振超手下当过副队长,和许队是一对很好的搭档。后来,王军调到流机队管理拖车运行。一次装卸作业时,王军队里的一辆拖车不小心与一台桥吊发生了小碰撞,按照规定,这属于事故必须上报。王军看到拖车和吊具都没碰坏,以为凭与许队的交情,两个队私下说说算了,没有必要把这件事捅到公司。没想到许振超却很较真儿:“安全的事一点都不能马虎,必须严格按公司规定找出责任人,查明事故原因。”结果,这件事上报了公司,王军的流机队受了批评和处罚。王军说,在工作上许队有股倔劲,从不肯“通融”。

  工友管洪大说,许队管得严,但不是六亲不认的人,他心里装着职工。许队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给桥吊司机的“安全卡”,上面写着“禁止疲劳驾驶;登高作业必须系牢安全带,安全帽要生根”等10条安全作业注意事项;另一张是给职工家属的“爱心卡”,上面印着一行醒目的大字:“有事找振超”,下面是许队的联系电话。

  桥吊队女大学生张英明述说了她难忘的一件事:去年大年初二,天空中飘起了雪花,高速公路都封了。许队开着自己的那辆二手车,跑了7个小时赶到德州,到张英明家走访。看到连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的许振超,张英明的父母十分感动,他们嘱咐张英明:“孩子,一定要在队上好好干,别辜负了队长的一片心啊。”张英明说,这个春节,许队跑了大半个山东,行程1000多公里,把队里7名大学生在农村的家全走访了一遍。

  妻子、女儿:

  “他太忙顾不上家,但他很爱这个家。”

  在许振超宽敞、温馨的家里,记者见到了许振超的妻子和女儿。

  提起老许,妻子许金文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老许平时顾不上家,但他很爱这个家。”许金文说,老许是家里的长子,他孝敬父母、关心弟妹。前些年,单位给许振超分了一套两居室住房,老许就把父母接到了这套新房里,自己带着老婆孩子住到只有13平方米的旧屋里,一住就是好多年。老许很有大哥的样子,隔上十天半月,就要让她把弟弟、妹妹们叫到家里来聚一聚,吃顿饭,问问他们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许金文说:“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老许便东挪西借,凑钱买了现在这套房子,说不能老让我们跟着他受苦。老许现在工作忙,差不多一周才能回一次家。但他只要一回家,就会主动提议全家一起去逛街购物。其实,老许根本不喜欢逛商店,他纯粹是为了‘讨好’我们!”

  女儿许玉雪大学刚刚毕业,谈起爸爸她有说不完的话:“在我眼里,爸爸不是劳模、先进,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好爸爸。”许玉雪说,爸爸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时候,爸爸就经常把她扛在肩上,带她到海边玩水,到码头看大吊车。上大学她选择了机电专业,老师和同学们夸她的电路图画得工整漂亮,她便骄傲地告诉大家,她4岁时爸爸就教她画二极管了。

  小雪说:“我很佩服爸爸,我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像爸爸那样当一名桥吊司机,把实践经验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机电专家。”

  干部、群众:

  “他的事迹真实感人,他的精神值得学习。”

  “听他的事迹,感到特别真实,能打动人。”青岛钢铁集团职工宋扬、姜从滨说,虽然许振超干的是港口码头的活,我们是炼钢炼铁的,但都是天天干着同样平凡的工作,所以,一听他的事迹就觉得很真实。许振超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踏踏实实工作,又肯动脑子的人。作为年轻的产业工人,只要有许振超这种精神、这种态度,就同样能达到许振超的标准。信国强、臧银仕说,许振超是我们产业工人的骄傲,许振超的精神可敬可佩,当前很需要。现在,向许振超学习的劳动竞赛活动已在青钢全面展开,涌现出了许多岗位能手、技术能手、优秀班组长。

  青岛捷能汽轮公司工人技师杨振强感慨地说,许振超身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他那种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优秀的现代企业工人,既需要继承传统产业工人身上那种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勇于创新、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

    青岛市委机关干部罗丽云说,30年来,许振超从一个普通的码头装卸工人到技术工人,再到技术能手、技术专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是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的人。从许振超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境界,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学到了一种精神。(附图片)

    压题照片:4月12日,许振超的工友们正在紧张地接卸农用物资。

    本报记者  宋学春摄


【标题】= 许振超事迹进一步引发社会反响 
【作者】= 宋学春 
【日期】= 2004.04.14 
【版次】= 4 
【版名】= 要闻 
【专栏】= 
【正文】=  
 
许振超事迹进一步引发社会反响
 
宋学春  (2004.04.14)

   许振超事迹进一步引发社会反响
  读者

  时代需要这样的实干家

  本报北京4月13日讯记者  李丽辉报道:今天,上百位读者和网友通过各种方式与本报和人民网联系,就有关许振超的报道表达他们的心声。

  湖北铁路局公务段李嘉全说:“许振超的事迹告诉我们,检验人才的标准,不是看学历,更重要的是看水平和能力,看他对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衷心希望人民日报、人民网多多宣传像许振超这样杰出的产业工人。”

  一位青年教师说:“时代需要许振超这样的实干家。”

  一位下岗职工在网上留言:“对于我们下岗失业人员来说,不少人不愿吃苦学习新的就业技能,总认为自己基础差或年纪大。实际上,这都是心理作怪。只要不懈努力,积极进取,就能取得成绩,许振超的事迹对我们是最好的启发!”

  一位网友说:“愿以此为契机,鼓舞我们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择业观、人生价值观。我们需要美好的生活,需要健康向上的、催人奋进的榜样。”

    许振超所作的杰出贡献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也是一些读者和网友关心的问题。大家纷纷提出看法和建议:

    ――重奖和大力倡导许振超“学习、创新、实干”的精神,会激励更多的青年人钻研技术,爱岗敬业。

    ――在对先进人物和事迹广泛学习和宣传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不能让劳模和先进人物只当精神富翁。

    青岛

  掀起向许振超学习热潮

    本报青岛4月13日电  记者宋学春报道:连日来,“振超效率”和“振超精神”成了青岛老百姓的热门话题。今天,青岛市委宣传部召开由市委各工委、工青妇等14个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许振超先进事迹座谈会。青岛市各行各业、各单位都已积极行动起来,一场大规模、形式多样的学习许振超的活动正在蓬勃开展。

    日前,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开展向许振超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大家学习他刻苦学习、永不满足的创新进取精神,学习他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拼搏奉献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强烈主人翁意识,学习他率先垂范、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说,在许振超身上集中体现的这些精神,不仅值得广大产业工人学习,对于全市上下都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全市各行业、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把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同树立本行业、本单位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青岛市总工会发出倡议:学模范创一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市总工会主席邢厚仁说,工会将通过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劳动竞赛、铸造诚信、“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争创“青岛市职工诚信示范岗”等活动,培养千万个许振超式的优秀职工。

    据了解,共青团青岛市委给全市青年发出了向许振超同志学习的倡议书,并决定4月14日至5月30日在全市广大青年职工中开展“青工技能月活动”。


【标题】= 许振超成长的那片沃土――青岛港充分调动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纪实 
【作者】= 宋学春  李丽辉 
【日期】= 2004.04.14 
【版次】= 4 
【版名】= 要闻 
【专栏】= 
【正文】=  
 
许振超成长的那片沃土――青岛港充分调动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纪实
 
宋学春  李丽辉  (2004.04.14)

  许振超成长的那片沃土
  ――青岛港充分调动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纪实

  本报记者  宋学春  李丽辉

  1974年,许振超进入青岛港工作时,能证明他文化“水准”的就是一张初中毕业证书。在30年的工作历程中,许振超经历了从装卸工、门机司机到技术工人,再到技术能手、技术专家的转变。谈起人生的变化,许振超感慨万千:“是青岛港这所大学校给了我成长的机会,将我培养成才。青岛港是片沃土,我的根深植其中。”

  培养人才舍得“本钱”

  青岛港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对记者说,港口生产就是装卸货物,最需要科技人员为生产服务,把研究、发明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即便是对一项工具进行小改革,比如一根长铁丝变成短铁丝,一个扁钩头改成圆钩头,只要能方便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人就是人才。这样的人才从哪里来?从青岛港16000多名职工中来。

  从1988年起,青岛港年年投巨资开展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的“五学”活动。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员工分门别类进行全员脱产轮训。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有100多种岗位参加的技术大比武,每年举行一次技术晋级考试。

  对那些善于将学到的知识成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取得突出成效的工人,青岛港更是重点培养,还把他们送到国外考察学习。许振超就曾作为工人技术专家,到荷兰、德国一些国际大港口考察学习。

  青岛港还鼓励员工们结合岗位特点,创新学习方法。“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什么精什么”。许振超任青岛港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后,主持编写了桥吊手册,还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把桥吊司机的操作动作分解成表格,使新司机只需要累计动车60小时就可以出徒。队里还建立了严格的学习制度,每月两次集中学习,每10天研究一个具体问题。不管是谁,每排除一起故障,都要将原因、现象和排除方法写成书面材料供大家了解、掌握。

  十多年来,青岛港在职工培训和教育上的投资累计达1840万元。好学习、爱创新在青岛港蔚然成风。目前,青岛港已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21人,713人有中级职称,2253人有初级职称。还有高级技师22人,技师209人,高级技术工人3216人。

  使用人才不拘一格

  “在青岛港,只要有真才肯实干,都能受重用。”许振超坦言。

  2003年7月,总投资8.87亿美元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这家实力雄厚的合资公司是由青岛港集团、英国铁行集团、中远集团和丹麦马士基集团合资组建的,对员工要求很高,一是年龄要50岁以下,二是要有大学学历。许振超哪一条都不符合。但青岛港力荐,认为许振超技术能力突出,工作经验丰富,刚刚组建的合资公司很需要这样的业务管理骨干。许振超破格进入合资公司,担当桥吊技术管理工作。

  像许振超这样,靠竞争、靠实力一步步从工人当上队长,走上管理和领导岗位的,在青岛港大有人在。大港公司机械三队工人徐青荣,通过晋级考试,一年一个台阶,从晋升为8级工、工人技师,到成为高级技师,后来又当了技术副队长。张建福原是大港公司装卸一队十六班班长,正在建设的黄岛前湾新港区急需人手,张建福第一批自愿报名,在前港公司大件装卸班当了副班长。一年之后,这位埋头苦干的年轻人公开竞聘前湾港公司经营部副部长和库场站站长获得成功,后来又负责组建装卸队并任队长,最近再次被提拔,任西港公司副经理。

  据不完全统计,青岛港有47名优秀工人被聘到科级以上岗位,同时,也有42名科级领导干部调整到一般管理岗位或工人岗位。

  让劳动者看到自己的价值

  “在青岛港,工人的工资收入高,工人的意见有人听,工人说话能算数。”许振超对此感受尤深。

  许振超现在住着9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他把单位分的两居室让给父母后,自己花20多万元买的商品房。为了工作方便,他还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

  青岛港领导班子明确提出,装卸工人是企业的主力军,要让装卸职工的劳动得到合理的回报。1991年以来,青岛港员工的收入翻了几番,一线装卸工的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有些桥吊司机的收入甚至超过5000元,比一般干部高出一截儿。

  青岛港制定的分房原则是:先一线,后二线,再机关;先职工,后一般干部,再领导干部。目前,16000名青岛港人,人均住房面积由1988年的4平方米增至25平方米。

  让劳动者得到合理回报,让劳动者看到他们的自身价值,不仅稳定了一线队伍,也极大调动了一线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青岛港每年举办的“我为港口两个文明建设献一计”活动,工人们无不踊跃参加,从成本核算,到设备配置,十几年里职工提的合理化建议达76565条、创造经济效益12231.125万元。

  真心实意尊重职工群众,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青岛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港口吞吐量从2000多万吨到跨过10个千万吨级台阶,2003年达到14076万吨,提前3年实现“十五”计划吞吐量目标。外贸吞吐量突破1亿吨,完成10234万吨,同比增长24.4%,成为中国第二个外贸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23.8万标准箱,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十四位。青岛港还成功地改造了一个老港区,建设了两个新港区。港口资产由5亿元裂变增值到110.4亿元,为国家净增105.4亿元优良资产。(附图片)

  压题照片:青岛新老港区绿化面积95万平方米,工作场所一片绿意盎然。

  本报记者  宋学春摄
 


【标题】= 平凡岗位与卓越贡献 
【作者】= 治波 
【日期】= 2004.04.13 
【版次】= 1 
【版名】= 要闻 
【专栏】= 今日谈 
【正文】=  
 
平凡岗位与卓越贡献
 
治波  (2004.04.13)

  平凡岗位与卓越贡献
  治波

  平凡和卓越本无不可逾越的界限。许振超的身份很普通――普普通通的码头工人,许振超的工作很普通――普普通通的吊车司机;但他业绩突出,贡献卓越。仅在近几年,他主持维修的项目就累计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青岛港创造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81自然箱的世界港口装卸纪录。由于“振超效率”的名牌效应,青岛港的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世界知名航运公司纷纷前来寻求合作,短短8个月的时间,青岛港净增13条国际航线,实现了全球通。

  许振超的事迹告诉我们,任何劳动者,只要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奋发进取,都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非凡的业绩。就像时传祥、孟泰、张秉贵、史来贺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一样,许振超在自己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受到政府的表彰、同行的赞誉和人民的尊重。

  许振超的事迹还告诉我们,许多工作岗位,没有高学历的劳动者同样可以做出卓越贡献。不妨这样说,人才可以与能力、贡献画等号,而不能仅仅与学历、学位画等号。这是我们应当树立的人才观。


【标题】= 成功在不懈的追求中 
【作者】= 李长虹 
【日期】= 2004.04.14 
【版次】= 4 
【版名】= 要闻 
【专栏】= 人民论坛 
【正文】=  
 
成功在不懈的追求中
 
李长虹  (2004.04.14)

  成功在不懈的追求中
    李长虹

    许振超奋发进取、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展示了当代中国工人的时代风采和优良品质,可钦可敬可望可及,令人感动,催人奋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许振超最令人钦佩的是那种进取意识。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到同行赞誉的桥吊专家,他两度刷新代表现代港口实力和竞争力的集装箱单船装卸世界纪录。这个过程是他积极进取、执着追求、刻苦钻研的历程。他常说的话是“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起点在哪里,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积极进取最重要,勤奋刻苦最可贵。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永不停歇的追求中不断获取的。许振超为攻克进口控制系统模板技术难点,花了4年时间,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倒推12块电路模板,掌握了其中奥秘,这是何等的毅力。许振超走过的路,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路。事业的成功就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许振超最令人尊敬的是那种奉献意识。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有奉献精神。青岛港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战略,许振超临危受命,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他把家搬到了工地上的一个集装箱里,40多天吃住在工地,常常干啃方便面、凉馒头;睡在集装箱里的硬纸箱上。超大型桥吊按时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而许振超的风湿病却加重了。直到现在,他每天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裤毛袜子。妻子含着眼泪说:“这么苦,你的身体怎么受得了?”许振超笑笑说:“做心里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苦。”从许振超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而是快乐的升华,幸福的源泉。任何平凡的工作都可以有出息有作为,关键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

  许振超最令人感动的是那种责任意识。从苦练“一钩准”、“一钩清”绝活到创造“15分钟排障”、“无声响操作法”,无不蕴含着他强烈的责任心。他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给桥吊司机的“安全卡”,写着“禁止疲劳驾驶,安全帽要生根”等十条注意事项;另一张是给职工家属的“爱心卡”,写着“有事找振超”和联系电话。他铁面无私,两个多月就因起落钩环节违章处理了11名司机。过去的老搭档管理的拖车与桥吊发生了小碰撞,他也不通融不留情,上报公司严肃处理。人们从事的工作不同,能力和作用不同,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做到心忧天下,但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人,都应当具有责任感、责任意识和责任心。

  许振超是平凡的,他做的事普通人能够学到、做到;许振超又是不平凡的,他的成就是经过不懈追求取得的,没有进取精神、奉献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没有勤学苦练的硬功夫和绝活,很难做得到、做得好。许振超不愧为我们时代的楷模,不愧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上一篇: 任长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楷模
下一篇: 教师楷模孟二冬
学院首页 | 学院简介 |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
学院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马安镇新乐路 邮编:516057 电话:0752-3619806、3619808、3619121、3256789
粤ICP备080101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