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学校依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8】60号)文件要求,认真进行了自我评估。总的评价是:学校近些年来,在坚持“以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不懈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在整体上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了协调持续发展,促进了深入探索“在艰难的砥砺中成长,在融合创新中壮大,在关心博雅中育人”的办学路子。学校通过了省教育厅、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的综合考评,被确立为“2015-2017年度广东省高校平安校园创建达标学校”,2017年度被评为“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单位、“中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自评报告如下:

1 办学基础能力逐步增强

  学校依据民办大学资金来源实际与教育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1.1

  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不断满足教育教学发展需要。近些年来,学校累计自筹资金累计达3亿多元,在惠城区新乐这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建设了崭新的现代大学校园。校园内緑树成荫,生态环境和谐,凸显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受莘莘学子喜爱。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13643.73㎡,建筑面积有211033㎡,其中教学行政用房9963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公用面积9.55㎡。体育场馆面积16219㎡,灯光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室内羽毛球场、瑜伽室、乒乓球馆、健身房各类体育器材俱全。

  教学科研仪器总值6370万元,其中2017年新增678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0.59万元。1.1.3 纸质图书58.5万册, 2017年比2016年增长12.07%。

  1.1.4 现有校内实践基地21个,设备共有3678台套,设备总值2269.20万元,总工位4539个,生均教学工位0.42个;实验室、实习场所总面积为18887㎡;今明两年内,计划再投入100万元用于重点(培育)专业实训项目建设。另外,校外实训基地90个。并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逐步拓展与优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2 信息化教学条件有效改善

  学校成立了网络信息机构,归口管理、规划建设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由基础资源建设进入到广泛应用阶段。现有网络多媒体教室200间,出口总带宽10400Mbps,网络信息点数6277个。教学用计算机有3732台,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终端(计算机)36台。

  1.2.1 对教职工进行了现代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增强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1.2.2 全面实行“OA”办公系统,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在启动无纸化会议以及电子公文发布与登记管理软件系统的同时,完成并上线运行“校内信息门户平台”,“MOODLE”网络学习平台;搭建网络新平台,实现微信互联互通。

  1.2.3 开始利用“空间”资源教学,全面推行信息化教学。财经学院学生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完成专业课教学;信息工程学院借助网络化教学模式,取得很好的成效;其他各教学单位创建和基本完善了比较灵活的网络教学与考核方式,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完成实训任务,教师可以随时给学生进行学习辅导。

  目前,完成了校级3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的审核工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融“教、学、做”于一体的精品开放课程,努力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质量,进一步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将慕课(MOOC)、微课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拓展教学时空,增强教学吸引力,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发生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全面提升课堂授课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

  1.2.4 启动运用信息化手段贯彻教学全过程工程。通过扩建与完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基础作用,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并建立校企双向同步、实时交互平台,完善预警制的导向功能,提升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

2 “双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学校以实施“强师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双师”队伍建设,切实优化师资结构。2016年至2017年,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分别为31.22%、54.5%;2014至2017年生师比分别为19.89、19.65、20.35、21.19。

2.1 坚持

  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为期一个月的“立德树人”专题教育活动,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结合开展师德教育,有效开展培育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活动,举行教坛新秀评选活动等,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要求所有教师积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紧紧围绕职教规律、内容、模式、方法、途径践行“立德树人”;以精、细、实的工作深入到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步骤、每个授课要点;以精心的态度,细心的教育,用心的引导,贴心的服务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每个学生。

2.2 以赛促教,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学校常态化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自2012年起组织教师连续三届参加广东省高校(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共获得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并于2016年获得广东省总工会及省教育厅共同颁发的《广东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2015至2017年,我校教师参加广东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5个,共计28个,在全省60多个参赛高职院校获奖名次排名第二,并荣获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2017年度大赛“最佳组织奖”;教师参加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取得好成绩,我校作品共获得8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

2.3 注重内培外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学校把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引进有机结合起来,从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学历与职称、年龄层次上努力优化师资结构。

  2.3.1 积极开展省级、国家级培训和各类专业技术培训。2015年以来,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培训项目100多人次;国家级专业技术项目60人次,教育技术项目20人;岗前培训项目80人;利用暑期期间,选派200名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国内访问学者项目,15名教师已完成访学返校工作,又推荐3位教师参加该项目。其中,2018年上半年选派国内访问学者6人,赴德国、日本短期学术交流4人。选派教师参加省级培训17人次,参加清华大学管理干部研修班培训19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2人。

  同时,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去企业等单位进行相关岗位技能培训,近几年共有300多人次在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短期技能培训。

  2.3.2 精准引进。2015年引进专任教师2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硕士学历(学位)7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占71.4%;2016年引进专任教师10人,其中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具有副高职称3人; 2017年,有针对性地引进专任教师13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7人;今年上半年,共引进专任教师10人,其中,博士、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7人。

  2.3.3 推行“校企双薪”制度,常年高薪聘请来自企业、行业的高职称、高技能或有专业特长的行家里手做兼职教师。目前,外聘兼职教师219人,2016至2017年支付兼职教师的课酬费分别为105万元、111万元。

3 专业人才培养凸显特色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理念, 深入探索“在艰难的砥砺中成长,在融合创新中壮大,在关心博雅中育人”的办学路子,将重点落实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构建新的育人体系上。

3.1

  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探索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征的培养模式与路径,构建“三观”育人体系。

  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探索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征与本土特色的培养模式与路径,构建“三观”育人体系。

  在宏观上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贡献、以创新求突破、以异轨求竞争”的办学特色。贯穿于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中观上依据高职院校的发展轨迹,打造“与信仰对话、与专业成长、与艺术同行、与工作对面”的教育教学格局。融合于深化改革与教育教学的全方位。

  在微观上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营造全员“关注学习有差距、生活有困难、心理有障碍、行为有过错学生”的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一个也不能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2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上坚持与落实“行业取向”、“应用为本”、“实践主导”的举措,着力改革课程体系。

  3.2.1 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坚持以职业岗位(群)能力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在实践环节上,注重以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整合为“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上坚持适度原则。一方面加大对《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政课程、《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四类公共课程改革力度。另一方面,准确把握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适度原则,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目前,总课程数702,其结构为A类课程36、B类课程656、C类课程10。

  3.2.2 在课时安排上,实施“加减法”计划。即通过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实践学时的措施,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增加时间和空间,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1)合理地进行课程“瘦身”。专业设置以厚基础、强应用为主线,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2)教材内容体现合适“营养”。以“够用”为基准,注重实用,结合岗位基本需求和能力适度迁移的要求,优化配置教材内容。(3)坚持课证融合,推进双证教育模式。(4)将课赛有机结合。为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高素质人才,科学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竞赛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5)融入校园读书体系。各教学单位及处室与图书馆共同制定师生读书计划,建立相关考核评比制度,营造师生共进步、爱学习的良好读书氛围。(6)实施多样化选修计划。学校统筹开设选修课,制定学生选修学分达到一定数量方可毕业的具体要求,加强选修课教学改革,并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合理搭配,提供多样化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学习。

3.3 拓展实践教学内涵

  学校在处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问题上,在融字上下

  功夫。不为所有,但为融合、所用、所优。积极拓展、延伸、优化实践教学基地。

  3.3.1 按照“扶优、扶强”与“自主、特色、优势”的原则,建设职业院校特色教育平台。结合学校现有实习实训场地状况,设立和完善惠泽创新经济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创意设计中心”、汽车工程研究所、“广联达惠州认证中心”、毛慧工作室;新建与扩建“汇达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营运咨询中心与物流管理专业“惠州市电商物流智囊服务中心”、“文焰工作室”等。

  3.3.2 搭建实践活动、项目孵化和指导服务平台。依托和协同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企业优质资源共同创建实践教育平台,在原有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面积约2978.5平方米)的基础上,与TCL酷友建设了“电商创业中心”等,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电商创业支撑、创业项目孵化。强化电商创业园、二级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全程式指导服务。

  3.3.3 建设示范基地。在“旭日实验班”、“酷友班”成功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校企合作单位设置实验班、精英班等新型教学实体,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校企联合培养平台。通过遴选资助一批学生训练项目,创建富有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大学生科研训练场所,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今年上学期,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被省教育厅立项。

3.4 强化校企合作机制

  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不同专业,逐步强化校企合作的机制与特色。努力实现行业、企业集团化合作办学;完善校中厂、厂中校教学模式;逐步形成鼓励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每个专业至少建设一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将现有科研开发成果、专利转化为实际工作项目;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3.4.1 构建校企合作创新会计服务育人平台。在“会计类学院公司群”模式基础上,成立了由惠州市银丰会计服务有限公司与学院财经学院共同出资创办、有多家“会计类学院公司”参与,并经惠州市惠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自负盈亏的实体公司—惠州市汇达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目前,该公司演化为“会计工厂”。她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以校内会计专业学生为主体,在具有企业一线经验的专业教师指导下负责业务操作,将课堂设在工作过程一线;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体验职场氛围,共同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按照“共建、共管、共享” 共同出资创办实体的校企合作建设思路,财经学院同银丰会计公司等共同搭建“汇达·银丰”会计服务平台,以通过开展代理记账及审计业务为基础,带动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会计实践教学的变革。既为新引进的青年教师或实践经验不足的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平台,现已有10多名青年教师在该平台参与实体操作与业务培训,较快地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该项目获得了广东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项目,得到财政专项资金80万元。

  3.4.2 打造多类型企业同步开展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物流专业建设与教学和制造型企业、贸易型企业、服务型企业有着紧密的关系,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物流专业人才,应当同时与这些企业加强合作。结合惠州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在电子制造、物流服务、港口、快速消费品、物流园区五大类型企业中选取了志勤美集物流科技(惠阳)分公司、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可口可乐(惠州)公司、金泽物流园、TCL公司五个典型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同步开展教学活动。有效提高了物流专业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3.4.3 培育校企联合建设校内“企业”。电子商务专业积极探索与电商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借助惠州酷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优势,提供让学生免费参加培训与实践的机会。双方共同合作在电子商务专业组建“酷友创业班”。其主要内容是: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客服实战能力,以入驻TCL酷友旗下天猫铺店进行专岗专号实战演练为主,提升学生的客服服务实战技能,规划量身打造一批具备企业岗位需求和创业创新意识强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3.4.4 建立专业指导教师+企业指导师傅组成的双导师制。为了强化现代“学徒制”、学生“零距离”上岗模式,改变工科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现状,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4年以来开设 “现代学徒制”试验班,选拔大三学生作为 “学徒制”班学生,安排到惠州各家实力较强的汽车维修服务企业顶岗学习。“学徒制”班实行“双导师”制,由专业指导教师与企业相关岗位师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指导。

  3.4.5 学校还与广东金力变速科技、工智精益、长青汽车等近20家企业深度融合,跳出单一的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合作的局限,从简单的“要人”即为企业提供劳动力到为企业提供智力,发展到开发横向课题,共建专业等更为深入的合作育人新形态。

  3.4.6 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呈现良性循环态势,录取人数报率稳步上升(见表1)。

  表1 学校2015至2018年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

4 学生发展持续推进

  践行“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元选择”的办学要求,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志。

4.1 实施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质量

  学校坚持以学生就业、可雇用为导向,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主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工作有布置,落实有措施。并且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标体系分解到各二级学院,逐项考核,实行问责制,确保毕业生就业质量。近几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持续提高。

  4.1.1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6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9.52%。2017年,学校有25个专业、3510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9.86%,比去年提高0.34%。月收入2738.82元,比2016年增长12.39%,达到建校以来历届毕业生最高水平。

  4.1.2 专业对口率稳中有升。2017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76.88%,其中有14个专业分别达到81%至100%,占专业总数的56%(见表2);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达到72%。专业对口率整体上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表2 2017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统计表


4.1.3 就业满意度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继续攀高。2017年,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由2016年的96.98%提高到98.63%,雇主满意度由2016年的95.59%提高到96.43%。

4.2 落实创新行动计划,促进职业发展

  学校认真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努力开创学校高等职业创新发展新局面。

  4.2.1 健全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从2016级学生开始将公共必修课、专业技术课、专业综合实践课设置中体现各专业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并通过创业技能培训考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专业职业技能考证课程、竞赛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等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和规定开设以下课程: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专业《创新创业》必修课程;把企业创新创业内容带入课堂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定向)课程;开设各类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类课程,职业资格与技能考证课程;全校公共必修课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开设创新创业通识类选修课程,并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针对性教材;开设文化兴趣类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引入人社局组织的创新创业技能培训考证课程;引入有关创新创业类的网络课程,引入社会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入校作专题讲座;完善《学生活动课程学分管理办法》,增设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条件和标准管理的内容。加大该管理办法主要内容中关于“学生活动课程获得的学分除去规定的必修学分之外所得的学分,可以替换一门公共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分”的比例,允许创新创业学分累积和转换。逐年实现学分制改革,将高职高专修业年限由原来的五年放宽至六年。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边工边读,允许学生将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为毕业设计(项目)。通过以上课程安排,形成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

  4.2.2 注重示范引领,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我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紧贴市场,紧贴产业,走产教融合、合作办学道路,重点打造出了汇达、中航国旅、长青等几大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作为学院办学永恒的主题,建好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4.2.3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由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创业文化学院等单位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创业大赛、学生创业社团活动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第二课堂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自由交流,在全校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及创业社团等活动,提升其创新创业实践意识与技能。

  4.2.4 实施大学生创新发展训练计划。遴选资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构建富有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力争在3年内,新孵化出12个正式注册的小微型企业,建设1至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

  4.2.5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由重视数量向突出内涵转变,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强化创业文化学院的职能,提升创业文化学院师资配置水平。形成了以创业文化学院为龙头,院系导师+专业骨干教师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体系。学校以创业论坛为基础,各院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纽带,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聘请科学家、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杰出校友等专家、学者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建立一支兼职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4.3 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

  引导学生报考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良好条件。2015年以来,学生参加office高级应用、网页制作基础、flash动漫制作、计算机应用考试过级率平均达到54.00%、54.20%、60.00%、50.00%;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导游人员资格等考试通过率逐步提高。

  为了让学校更好、更广泛地报考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技能鉴定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加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2015至2017年应届毕业生报考率100%,通过率达到为90%以上,获得两个证书至三个证书的达到40%左右,这些证书覆盖了50多个工种。2018年有3000多学生分别报考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证,通过率约为95%。

5 社会服务能力日趋提升

  学校确立了“立足惠州、辐射广东、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开辟了多种渠道。

5.1

依据

  瞄准企业、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依据惠州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趋势,不断调控专业设置。一是培育校级品牌专业(会计、物流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二是调整与发展趋势不一致的专业;三是有的放矢地开设新专业。目前已设置36个专业(见表3)。

  表3 学校目前专业设置与分布一览表



  2014至2017年学校招生人数中惠州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分别为493人、455人、447人、450人;2014年至2016年毕业生在广东省内就业的去向是:A类(在惠州就业)分别为42.91%、48.79%、40%,B类(中小微企业)分别为94.54%、93.57%、90.13%,C类(骨干企业)分别为5.46%、5.57%、7.14%;2016年届毕业生在地市就业为19.73%,在省市就业为98.66%,在区域就业为98.96%。

5.3 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学校依据办学定位及自身发展实际,积极为企业、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5.3.1 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参与企业、村镇建设的相关工作。(1)利用节假日组织教师与学生有计划地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在生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如计算机应用专业师生下乡活动,内容涉及农村生态环保、科技知识普及等服务。(2)2016年各二级学院都有教师直接参与有关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攻关等。(3)校企携手,互惠互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去年就有35名优秀学员参加了TCL酷友淘宝活动,承担了TCL冰洗旗舰店、TCL松山专卖店网店客服工作,圆满的完成了工作任务,并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和表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生长期与广州华宁装饰惠州分公司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双赢。

  5.3.2 积极为地方提供培训、考证服务。职业技能鉴定所与市人社局签订了“惠州市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协议”,积极开展社会培训。2016至2017年完成了银行从业资格证、各类岗位资格考试8000人次考试工作;共建立20个校外成人教育教学站办班,在籍成人大专学生规模超过3300人;与ATA考试测评专家开展长期合作,学校被评为全国金牌考试站;就业办和各学院的老师经常为惠州监狱的服刑人员进行出狱前的技能培训,共1000多人次;承办阳江市农业基层推广培训班,承接仲恺高新区财政局干部提升班,成功开办(数学、英语)高考辅导班。创办宏鼎体育产业有限公司,探索高校体育产业化路径,推动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2016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体育局命名为“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示范单位”。

  5.3.3 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些年来,全校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承担企业课题30多项。薛晓萍教授主持的“惠州市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科研项目,首获惠州市财政300万元资助,她与旭日集团联合申报2017年度“蓝火计划”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立项。2017年技术服务到款393万元。

  5.3.4 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扶贫号召,赴梁化镇埔仔村开展系列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建设古村落旅游扶贫项目,将扶贫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并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参加“广东省扶贫济困日活动捐款”、“面对面帮扶贫困学生”活动。2015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善行100温暖行动”,筹集善款再次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第一。

  5.3.4 启动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专项行动”工作。已与博罗县罗阳街道办田牌村签约共建“田牌示范村校村合作基地”、与龙门双丰鱼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从整体上看,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提高较快,适应需求面较大,师生参与服务社会人数较多,服务社会效果较明显。但由于学校自身性质与发展等多种因素制约,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各学院、各专业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参差不齐;精准对接服务项目的力度、深度、辐射面还有差距;学校在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有待完善。

  学校重视存在 的不足,有信心进一步改革创新,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以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指导方针,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细化落实措施,不断提升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努力将学校办成一流的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