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姚梅发
作者:院办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09-01


院长、党委书记陈优生(左) 董事长姚梅发(中) 惠州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瑛(右)

我这辈子也许成不了教育家,但我可以为中国教育添砖加瓦;我不稀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我乐意为了教育,尽力地去做好一名后勤部长。

——姚梅发

  姚梅发先生,惠州市第九届人大代表、惠州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惠州市宏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先后获得惠州设地级市20周年贡献奖、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姚先生为惠城区水口镇人。他出身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上高中时由于父亲的病逝,使得求学如渴的他不得不辍学务农,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姚先生靠着勤俭、拼搏、白手起家,积累资金,创建了惠州宏锋实业有限公司,靠着敢为人先的闯劲和诚信经营,成为亿万富翁、惠州著名企业家。
  富裕之后不忘回报社会,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姚先生在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诺言。据不完全统计,姚先生支持惠州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各类捐款达1000多万元。2000年,他得知有百年历史的东江名校惠阳高级中学因校区面积狭小,发展受到限制时,义无反顾,变卖企业部分优良资产,筹资2亿多元,兴建惠高教育园,以公办民助的形式,运营惠阳高级中学;嗣后,又兴办了初中部、小学部。
  姚先生在教育实践的道路上乐此不疲,不断攀登他“心系教育”的一座又一座高山。他在通过几年教育实践,了解学校经营运转规律,积累管理公办民助学校经验的基础上,他又一次变卖企业资产,投资2亿多元建设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接手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营管理,全身心经营教育产业,成为从农民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教育实践家惠州第一人。

姚梅发 一位老板的教育情
■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8日)
记者 王友文

  初见姚梅发,没感觉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但在广东,惠州人把他说得神乎其神,他投资建校的热情和慷慨,似乎超出了人们对一般商人的认知。坐在面前的姚梅发,无论是朴实无华的外表,还是蕴含在骨子里的乡土气质,都让人产生一种亲近感。

  据不完全统计,姚梅发近年来各类捐款达1000多万元,其中捐献给惠州市慈善基金3万元;捐赠200万元为惠州市设立首席教师奖励基金;还为惠州市敬老院、惠阳区敬老院、水口办事处姚村老人俱乐部等福利部门捐助40多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800人……姚梅发先后被授予惠州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投资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卖掉家产建学校

  2001年,女儿在广州海外留学生签证处被拒签的那一天,对姚梅发来说,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日子:他存折上的存款额,因不够女儿出国留学的签证额度,被签证处拒签了。

姚梅发没钱了,真的!

  对此,朋友们都很诧异,你姚梅发刚刚卖掉生意红火的加油站,那市场价格怎么也有个2000来万元,怎么一夜间连女儿签证的钱也拿不出?你姚梅发一不去歌厅唱歌,二不好酒贪杯,无非就是抽点好烟,那几千万都到哪去了?

  有的人也许不知道,姚梅发的钱拿去办教育了。他说过,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在惠州办一所像样的学校。姚梅发说,触发他办教育的直接原因在于他被教育的问题深深触动,他从自己孩子身上深深感受到了上学难。“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生活好起来了,但令我想不到的是很多孩子还是读书难。包括我的孩子在内,虽然没有学费的担忧,但是要上好的学校,我还要费好大劲托人帮忙才行。”

  当然,自己当年没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也一直是姚梅发最大的遗憾。弥补这个遗憾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能让孩子们再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过早地离开学校,要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正是在为孩子上学操心的同时,他了解到有百年历史的粤东名校——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因校区面积狭小、政府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多年来发展一直受到限制,本应适时扩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却一直难以放大。

  了解情况后,姚梅发马上与学校、政府等有关部门就合作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事宜进行沟通。最终,双方决定由姚梅发出资1.5亿元,按全国示范高中标准建设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新校区(高中部)。

  2000年,这位教育界的门外汉一脚踏入了他完全陌生的领域,毅然把自己多年来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用来投资办学。他说:“利用自己的积累推动名牌学校的发展,给社会多提供一些优质学位,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决定投资之前,姚梅发甚至没有进行相关的投资评估,一心一意为建校而忙碌。原本计划的1.5亿元投资,也因为姚梅发的事事高标准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攀升。为了负担超过2.2亿元的投资,姚梅发几乎把全部家当都投了进去,他变卖了自己的不少产业,光是加油站就卖掉了三个,而一个加油站每年至少有一二百万元的利润。

  姚梅发投入的2.2亿元让惠阳高级中学跨步迈上了新台阶。在政府投入不大的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成倍的放大,仅高中学位就从2000年的20个班、100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60个班、3000多人,大大缓解了惠阳区高中优质学位紧缺的矛盾,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更令人们称道的是,虽然学校采取的是国有民助体制,但姚梅发的“大手笔”投入并非为了营利。“据我们了解的情况看,这么多年,姚老板没有获取什么回报,甚至还在往学校里不停地贴钱。”惠阳高级中学校长赵海玮算了这样一笔账,由于学校采取了公办民助的形式运作,完全按照公办学校的方式招生以及收费,所以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招收的“三限生”是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如此大的学校运行费用相当庞杂,每年仅水电费一项就要120多万元。教师们的工资虽然由政府发放,但是姚梅发还要拿出钱来给教师发补贴,比如工作量奖、教学评优奖、进修学习补助奖等,再加上资助贫困生、奖励优秀生,每年姚梅发在这方面的支出就超过了1000万元。“如果算折旧,高中部就是亏的,如果不算折旧,能持平已经不错。”惠州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民营资本投入教育完全可以获取公益性的收益,从现实来看,姚梅发能把数亿资产投到教育上让惠州的百姓受益,怎么说都值得尊敬。

为公办学校免费安个家

  2005年3月22日,惠阳高级中学旁建起了惠州市旅游学校,在落成仪式上,惠州市副市长徐志达向姚梅发赠送了“热心教育,造福桑梓”的纪念牌匾。这个投资逾4000万元,占地60多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旅游学校新校区,是由姚梅发出资并亲自参与建造的。

  新校区建成后,所有的硬件设施都将免费交给旅游学校使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却真的发生了”,旅游学校校长吴景青望着设施齐备的校园由衷地说,“姚梅发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政府分了忧。”

  在此之前,惠州市旅游学校坐落在老城区,占地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米,校园狭小、硬件条件落后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但是吴景青放眼四周,似乎找不到出路:要想在原地扩建,拆迁费高昂,学校想也不敢想,而要建设新校区,从市里得不到明确的支持,更不要说当时财政也根本拿不出钱来。这让吴校长颇有点四顾两茫然的感觉。大路走不通,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左思右想之后,吴校长想到了姚梅发。

  并没有费太多工夫,姚梅发就被说动了。为了保证学校如期完工,姚梅发亲自跟踪建设的全过程。从2004年7月惠州市旅游学校建设方案正式确定,到2005年3月学校投入使用,姚梅发在工地里整整窝了半年。建校期间,他常常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为了提高效率,改进方案,他还经常与工人们一同开会认真讨论。与大家一起吃几块钱的快餐,更是常有的事。他也因此成为工人眼中“最不像老板的老板”。姚梅发笑称那半年他像警卫一样坚守岗位,因为工地办公室恰巧设在门卫室的旁边。“曾经有一位分管领导到现场视察,他打电话问我在哪里,我就开玩笑地对他说我在保卫他们的人身安全。”

  搬到新校区,拥有优质办学条件的惠州旅游学校在新的机遇下得以施展手脚,几年下来,学校招生人数就翻了一番。虽说在使用费用上,姚梅发和学校也有约定,旅游学校可以免费使用校舍3年。但是,4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姚梅发没有向学校伸手要过钱,长期的维护、绿化费用也一直由姚梅发负责。

为了圆自己儿时的梦

  姚梅发对教育的资助其实很早。1996年,惠州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中要增建演艺厅,但是因为缺钱,工程一直进展艰难。怎么“讨钱”,成了时任学校党委书记陈优生的一件大事、当然也是一件难事。几番受挫后,他慕名把姚梅发请到现场“考察”,而当时他和姚梅发说不上熟悉。“姚梅发到现场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后,当场开出一张20万元的支票,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陈优生说,当时他就感到姚梅发对教育不是来虚的,在后来的接触中,陈优生对姚梅发的了解越来越深,“我越来越感觉到姚梅发是一个不张扬的老板,是一个对教育有真情实感的人。”

  姚梅发对教育的独特感情和他早年的经历不无关系。年少时,姚梅发的家境并不富裕,1973年,他的父亲病逝后,家里更是陷入了困境。由于拿不出书费,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姚梅发不得不挥泪离开学校,回乡务农。这种在同龄人中并不“新鲜”的经历,却成为他深藏心中的终生遗憾。

  1977年,不甘忍受清贫,不愿墨守成规的姚梅发,终于“离村出走”了。他跑到惠州城,一心想混出个人样来。有给人家帮工拿不到钱的经历,也曾经包船在东江挖沙差点被东江水给卷走的惊险。后来,几经命运捉弄的姚梅发弃船上岸,又租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俗话说:“车轮一响,黄金万两。”随着车轮的转动,姚梅发的家业越滚越大。从手扶拖拉机到50马力的拖拉机,从小四轮到大东风,姚梅发一步一步地完成了“鸟枪换炮”。

  姚梅发的人生和事业从此步入正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开始涉足建筑业,1992年,正式注册宏锋公司,那个当年差点被东江洪峰淹没、大难不死的阿发仔成了水口姚村的第一个董事长。

  姚梅发钱是有了,但是他说他忘不了没能完成学业的遗憾,同时也忘不了想回乡教书、却最终不了了之的遗憾。这个念想装在心里一装就是几十年。“那时我就想,将来如果有能力,我一定要让后人少一点我这样的遗憾。”姚梅发的这种想法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一座山。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座山,他不断地向惠州一中、南坛小学、马安小学等学校捐款,同时出资资助贫困生。2004年9月,一位来惠阳高级中学报名的农村贫困学生因为凑不够学费而急得当场哭了起来,负责报名的工作人员几番考虑,带他找到了姚梅发。在简单询问过学生的情况后,姚梅发当即掏钱替这位学生交了学费。其实类似这样的情形,“每年都少不了一二十例”,学校里的老师和职工早已司空见惯。

  为了实现扶困助学、奖学奖优的愿望,2005年,姚梅发决定在惠高附属实验学校2005年秋季招生计划内向全国公开招取100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组成“梅发班”,免收学生的教育成本费,并在报纸上刊登了公告。坚持至今的“梅发班”自开办以来,帮助了数百名家境贫寒的孩子圆了读书梦。在姚梅发的带动下,惠阳高级中学常年开展“百师访百家”的活动,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受到了家长的称赞。

  2005年,惠州市教育局决定建立“惠州市首席教师”的评选奖励制度,每年重奖优秀教师。姚梅发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每年拿出50万元进行赞助。作为资助方,每次教育局都邀请姚梅发到现场颁奖,但每次都被他婉言拒绝。

  “看到学校越办越好,孩子们在学校开心地学习,我觉得很欣慰很踏实。”姚梅发说,我的钱是靠改革开放的政策赚来的,有机会以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我把这看成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当年,我做梦都想当老师,现在,我是在圆儿时的梦。

点击数: 收藏本页

学院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马安镇新乐路 邮编:516057

招生办电话:0752-3619806、3619808;就业办电话:0752-3619121、3256789

粤ICP备14003975号-7    备案信息查询